在邹碧华逝世一周年之际,我们在此缅怀故人,从2015年12月10日起,经作者严剑漪授权连载《邹碧华传》中描写他在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求学经历的相关章节,谨以此纪念这位甘当“燃灯者”的优秀北大法律人。
《邹碧华传》内容简介
邹碧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最高领导人作出批示的法官,也是同时赢得官方与民间、法官与律师、学术界与实务界高度评价的优秀法律人。他去世后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模范法官”等称号。
《邹碧华传》是迄今为止第一本真实、完整记录邹碧华人生历程的人物传记,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先进典型人物的优秀事迹,而是从容细致地采用小说体方式全景式描写邹碧华的一生。
全书共分六章 六十一小节,以邹碧华的童年、青年、中年各个阶段为序,翔实记载了他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不同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以及对他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 人物。从普通当事人到法院管理层,从一线基层法官到最高法院大法官,从中国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莘莘学子到美国联邦地区法院高级法官,本书在娓娓道来中展示了一个真实的 邹碧华、一个成长的邹碧华、一个不断奋进的邹碧华。本书执笔人严剑漪在撰写过程中辗转北京、上海、广东、江西四地,寻访邹碧华的家人、朋友、同学、老师、 学生、同事以及案件当事人136人,搜集了大量珍贵的照片、视频、音频、文字等资料,浏览120小时视频、查阅2万余份资料,最终完成了这部再现邹碧华励 志一生的作品。这部作品不仅描写了邹碧华的职业生涯、法治信仰以及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刻画出了一代中国法律人为实现中国法治梦不懈努力的拼搏 精神。
邹碧华的父亲、著名版画家邹连德先生为本书专门创作了《碧华肖像》、《他在春天里——纪 念爱子碧华》两幅水彩画作品,并亲自题写“邹碧华传”四个字;本书的封面、装帧、版式由邹碧华的弟弟邹俊华先生倾力设计;邹碧华的妻子唐海琳女士、母亲许 贻菊女士、儿子邹逸风先生对本书的相关篇章进行了审阅;篇章之首的诗词则由邹碧华的好友、书法家帅圣极先生书写;书中还收录了邹碧华生前亲自所画的珍贵画 作以及很多第一次面世的照片。
可以说,本书是一本难得的、具有标本意义的中国法律人传记。
程正康个子不高,长得矮矮胖胖,戴着一副宽边眼镜,说起话来有些江苏口音。这位年轻的北大法律系教授是中国第一部环境保护法的起草人,先后主持了《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防治条例》、《固体废物法》等多部法规的起草工作,被选为中国国土资源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国际自然资源同盟(INCN)环境法学会会员,同时担任联合国秘书长环境犯罪问题顾问。
程正康的老师是中国经济法学和国际经济法学的学科奠基人、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资深教授芮沐先生,人称“芮先生”,极受师生爱戴。邹碧华此前听到过一个“传说”,当年程正康想入芮沐的门,芮沐拿出一份国际贸易合同让他当场翻译,程正康一愣,表示自己是“学俄语的,不会英语”,于是芮沐找来一本英汉词典给他,他只好硬着头皮把合同译完。芮沐最后看了一下翻译文本,收下了程正康。
此后,程正康又师从中国环境法学奠基人、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著名教授金瑞林,并成为金瑞林培养的首个环境法硕士生。程正康的毕业论文《水污染防治立法的理论和实践》紧扣同期国家水污染防治立法,为1984 年通过的《水污染防治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那简直是个天才级的人物!”有人这么评价程正康。
邹碧华很喜欢上程正康的课,北大有很多教授都非常尊重学生个人观点的表达,所谓“不畏强权,只尊重真理”,只要学生说得在理,教授们常常加以鼓励,而教授们自己的课也是风格鲜明自成一体,这个特点在程正康身上尤为明显。
邹碧华记得,有一次在本科期间听程正康上课,程正康把教科书往桌子上一扔:“那个教材你们自己看,我现在讲我自己的观点。”而每当讲到晦涩难懂的法律问题时,程正康便旁征博引或打比方,让学生们一下子觉得法律趣味横生。
个性强、学问好、精力旺盛、不轻易夸人,这是很多人对程正康的印象。不拘一格的程正康对学生要求特别高,出题常常很难。
一次,有位学生补考,看着考卷上的题目还是不会做,于是翻书找答案,忽听得窗外传来程正康幽幽的声音:“甭找了,书上没有。”
即便如此,程正康的环境法、国际贸易法等课程仍然深受学生喜爱,哪怕只是选修,课堂里也坐得满满的。当邹碧华考取研究生时,程正康在国际经济法领域的研究已日趋成熟,同时,他在实务界的“驰骋”更令人折服。
20世纪90年代的法律系教授,不少人已经有了市场经济的头脑,程正康也是其中之一。自从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后,整个社会为之一振,法律界的直接变化就是中国律师制度的根本性转变。
1993年,北京市司法局一举批准了六家合作制律师事务所。1994年,美国律师艾伦·德肖维茨(Alan Dershowitz)的新书《最好的辩护》成为北京街头大大小小书摊上的畅销书。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北大法律系教授一边教学,一边开始走进律师事务所做起了法律实务。“律师”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只会出庭打官司的“国家法律的工作者”,而是拓展到社会各个角落的“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与此同时,企业也开始广泛寻求法律咨询、服务、顾问甚至项目代表,市场对法律服务的需求逐年上升。
程正康具备学术积累又不失经济头脑,他很快在实务界崭露头角,并成为学生眼中的“成功典范”。学校安排程正康做邹碧华的研究生导师时,正是他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之时。
“做人要学会敬业,要有社会责任感,要去做一些对社会有用的事情,不要以为只有向乞丐施舍钱是在行善,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也是在行善。”程正康看出了邹碧华身上的潜力,他不断地把自己的经验告诉邹碧华,并且提醒邹碧华要善于开拓自己的视野。
当邹碧华询问专业课怎么安排时,程正康回答:“你要听课,去听我给本科生上的课就行了。上课是一部分,看书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把做学问与理解社会结合起来,你要多参加社会活动和勤工俭学!”
邹碧华去勤工俭学了,他找到一家研究机构开始实习。正如程正康所说的,这家研究机构中不乏当代著名的专家、学者对于中国经济学理论和前沿性社会经济问题进行的高质量研究,邹碧华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的养料,获益匪浅。同时,他惊喜地发现,自己对于数字的内在逻辑变化有着非常敏锐的察觉。
一次,在向电脑输入数据时,邹碧华发现一份报告中的一系列数字存在异常,他立即向研究机构负责人提出,负责人大为惊叹。
与此同时,邹碧华开始把大量阅读和实务操作进行结合。“你要学会怎样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握一门法律的精髓方法,怎样去剖析一个你根本就一无所知的问题。”程正康把自己在实务操作中碰到的实战性问题一个个“扔”给邹碧华去琢磨。
邹碧华很用心,在实务操作的锻炼中,他对法律的感觉犹如英语中的“语感”般,越来越游刃有余。程正康很欣赏这个学生的钻劲儿。邹碧华的优点在于,一旦确定目标便专注投入,而且不“死读书”,思路灵活跳跃。
“一个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千万不能低头,一定要学会独辟蹊径,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也要学会忍耐,等待时机一举攻克。”程正康对邹碧华说。
不过,邹碧华也有挨骂的时候。一次,程正康把邹碧华叫到家里。
“你是不是认为自己现在已经学富五车了?”程正康严厉地批评道,邹碧华低着头,那些天他读书有些不够用功。“读法律,单单靠研究生时学到的学问是很有限的,你国内的理论、实务要掌握,还需要增加到国外的阅历,更重要的,法律人要学会关于人生、关于理想的思考!这些你都想过吗?”
“好了,好了,来吃饭了,碧华过来!”师母在一旁看不下去了,出来打圆场。
吃完饭,程正康冷冷地丢给邹碧华一句话:“今晚你洗碗!”
自此以后,邹碧华再也不敢在学业上有所懈怠。他完全沉浸在国际经济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贸易法、民法学专题研究、诉讼法专题研究、国际私法等专业课程和具体实务的学习中了。攻读研究生时期,邹碧华的宿舍床上堆满了他买来的各类书籍。
“碧华,毕业后你还回法院吗?像你这么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是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别人都抢着要呢!”张智勇悄悄问邹碧华。
邹碧华没有作声。此时的他其实已经被中化集团看中,中化集团开出的月薪是每月一万多,而那时法院的收入还不足两千。他也知道,班里有些同学已经从法院辞职纷纷“下海”,还有像赵新春这样的实务派,早早地联系好了金融机构,提前半年修完学分,做完论文答辩,正儿八经地到深圳上班去了。
“我还是读博士吧,我觉得自己的书好像还没读够!”邹碧华说。
“读博士?”张智勇有些吃惊,“你个人业务能力那么强,读完博士那不还得回原单位嘛?”
“总觉得有点高不成低不就的,不读够书会有点遗憾。”邹碧华低头翻着书。
邹碧华说的是实话。研究生的三年让他在学术和思想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北大浓郁的人文气息、导师对他近乎偏爱的指导,让他敢于面对任何法律上的疑难问题,敢于挑战任何学术思想权威,他享受在其中,成长在其中,不愿意浅尝辄止。
但是,院里会同意他继续考博吗?邹碧华有些忐忑。
葛锦标就是眼前的一个例子。读民法专业的葛锦标一直对诉讼法很感兴趣,他早年在法院编过民诉法培训教材,写的《民事举证责任的基本制度研究》一文又在全国法院系统得了一等奖,连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都专程邀请他读人大的博士,但葛锦标所在的法院坚决不同意他继续读博,葛锦标犹豫是否从体制中走出来。
“你想好回法院了?”张智勇问。
邹碧华躺在床上,他想起了李国光三年前对他说的那句话——“现在轮到你了,邹碧华,你是我们法院第三个批准带薪出去读研究生的,我不希望你成为第三个带薪读研而最终撕毁协议的人!”
我不希望你成为第三个带薪读研而最终撕毁协议的人!撕毁协议的人!!
——“回法院!”邹碧华对自己说。
邹碧华真的回法院了。
“李院长,我回来了!”邹碧华走进李国光的办公室。
李国光微笑着看了看邹碧华:“很好,你没有毁约,人品不错!”此时的李国光已经被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58岁的他即将动身前往北京报到。
邹碧华提出自己准备继续读博的想法,李国光点点头:“读书很重要,读完回来踏踏实实做人,不要有其他想法。你现在已经快30岁了,工作时间不长,是上海法院培养了你,以后读完博士,你的文凭就达到国内的顶峰,一定记得主要任务就是工作。”
邹碧华的眼睛微微有些湿润,老院长的肺腑之言让他动容。
“我是北大人,我很清楚北大的诱惑力,那么多的师兄师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出去,你很好,回来了,我们留住了一个人才!”李国光感慨道。
3月,邹碧华参加了博士生入学考试。
博士生入学考试不像当年考研那么苦,邹碧华提前半个月把北大前五年的试卷收集起来进行研究,然后给自己出了两套题,结果这些题目把正式考题全部覆盖。唯一辛苦的是英语,博士生的英语考试相当于GRE的水准,邹碧华每天在兜里揣着好几张卡片,每张卡片上密密麻麻写满单词,只要一有空,他就拿出来看。
功夫不负有心人,邹碧华最终以总分、专业、外语均第一的优势考取了北大国际经济法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4月,博士生面试。很快,录取通知书就来了。
7月,他撰写的论文《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解释初探》顺利通过学位答辩,邹碧华获得了硕士学位。
“爸爸!”胖嘟嘟的邹逸风轻轻摸着邹碧华胡子茬茬的脸,邹碧华抱起儿子转了一大圈,邹逸风被逗得哈哈直笑。
8年了,他已经在北大读了整整8年书,儿子也已经3岁,而他还要继续奋斗。想到这里,邹碧华用力地抱了抱儿子。
自从儿子出生后,邹碧华便开始了京沪两地往返跑的日子,只要有空,他就赶回家看看心爱的“大风”。邹逸风从小患有哮喘,每到季节变换时便会发作,有时候整晚哭闹,唐海琳只好抱着儿子睡觉,疲倦的她开始抱怨邹碧华了。
邹碧华有些郁闷。妻子的事业在发展,自己的学业要继续,孩子一天天在长大,好几个夜晚,他彻夜难眠。一个男人要担起一个家,必须靠自己赤手空拳去闯天下,在越来越现实的上海滩,职位、收入、前途,几乎成为身边很多人嘴里衡量成功的标准,尤其他还是一个“外地人”。
邹碧华想起了小时候外婆一摇一晃背着他走街串巷,想起了母亲不辞辛劳地上山砍柴,想起了父亲在寒风中埋头创作《竹乡雪》……他不是不会赚钱,但有了钱就是全部吗?
“人这一辈子,要有一些精神的追求,要活出自己的价值。”导师程正康的话回响在邹碧华的耳边。
本文经作者严剑漪授权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邹碧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