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晟,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2004级硕士、2006级博士。现任中国海洋大学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副院长、“青年英才工程”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译著3本。此外,还担任《法律书评》执行主编、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多个职务。
湖光塔影求真学
2004年,李晟校友进入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成为法学理论方向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从此他便走进了一片湖光塔影,一方自由的学术天地。在北大攻读硕博的六年,他师从朱苏力老师,时刻体会着他家国天下的风骨;他积极参加师门定期举办的读书会,与同门师友进行阅读与思考;他还加入了《北大法律评论》编辑部,在编辑工作中受到了更多学术上的熏陶,也结识了许多在学术上出色的同学。
谈及在北大六年的学习生活,令李晟校友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自由”。他认为北大为学生营造了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大家都可以在校园里保持纯粹的学习状态,而无需去应对一些形式化、程序化的工作,进而被耽误不必要的时间。教学上的管理亦是自由的,师生的自觉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尊重,没有被严格地拘束起来。这样的氛围也使得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而不是为了回应某种期待而盲目追求学术热点,过分关注发表学术文章这类功利的目标。这样自由的学术氛围让李晟校友如今想来都记忆深刻,充满神往。
然而当被问及为何选择了学术道路时,李晟校友只是笑称选择学术是“个人命运和历史进程的结合”。他表示,自己并非很早就确定了要走学术的道路;最初感受到自己可能具有学术研究的条件,是在得知苏力老师选择了自己作为学生时,以及第一次应聘《北大法律评论》编辑部即获入选的时候。硕士毕业时,他一边考博一边找工作,在律师、公务员、记者和读博几个选项中反复横跳。但真正面临选择时,他的想法却出奇地纯粹和简单——“我很简单的认为就是在北大呆两年就走太可惜了,所以就继续留下来读博,也就在学术这个轨道上基本锁定了”。然而简单的决定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李晟校友认为,如果是在北大(以及现在他任教所在的海大)之外的学校学习法理,自己很可能会从事实务工作。之所以仍在学术道路上坚持下来,正是因为“北大法理的魅力就在于不会被拘泥在一个标准化的学科框架之内”。
不被拘泥,没有框架。或许正是这样的自由给了李晟校友继续坚持学术研究的热情和勇气。湖光塔影中求得的真学,在他的心中开辟了一方学术的净土,在他此后的学术道路中也不断鼓舞着他。
潜心教研得新知
2010年,李晟校友从pg电子游戏官网官方网站毕业。此后,他先后在南开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任教,当年聆听教导的学子如今已经成为可以传道授业的博士生导师。在进行法理学课程的教学时,李晟采用了因材施教的方式。他说,从前在南开大学,法理学课程在大一年级开设,因此自己的讲授更加侧重于基本的认识框架;而到了中国海洋大学,法理学成为了大三的课程,他也相应会更多地展示理论的复杂性。在交流的过程中,当我们谈到目前北大本科的法理学教学存在着不同的教学模式时,他既肯定了阅读经典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进行更广博的思考,也认为对于庖丁解牛的理论工具的讲授能使学生快速拥有获得感。他并不去谈自己更喜欢哪一种模式,而是提出,“不同风格的存在正是北大的魅力所在”。
除了进行教学工作,李晟校友也从事着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的研究。他的研究方向一方面是人工智能法律的基础问题,注重于研究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律转型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传统意义上对法律的认知,并且进一步涉及到法律相对于其他规范之间的竞争,以及技术变迁对于规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法律和军事,即关注法律制度如何受到军事背景的影响,同时又如何影响国家的军事力量,能够应对军事安全挑战的法律制度应该有一些什么样的结构与特征。在这两个方面李晟已有一些核心期刊发表和译著出版,但他依然表示“成果仍是进行时”,期刊发表和译著出版也“只是一些初步的成果体现”。李晟校友对于法学理论的研究,与其说是纯理论的探索,不如说是在更广泛的社会意义中进行法理考察。目前社会中对于人工智能法律问题的研究通常是外部视角,即法律如何从外部规制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而李晟则转换视角,从内部去研究法律本身会在人工智能时代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而法律与军事的领域,这既是可以溯源到古希腊时期的古老问题,又在当下有新的体现,因此也吸引着李晟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中进行新的探索。正如李晟校友所说,“北大法理的风格就是像有些人说的可能已经超出了法律问题”。在新时代中关注最新最前沿的问题,与在新时期重拾旧问题来寻求新体悟,都体现出了李晟对于北大“无处不法理”的自由之风的践行。
学术研究讲求独立思考,也需要集思广益、互相启发。李晟校友既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从事着最感兴趣的课题的研究,也偶尔脱离出来,去听听同一领域、不同领域的其他学者的观点。其所在的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就为他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是在国家领导人提议下,由中信的前任董事长孔丹先生亲自组织的智库机构,其中囊括各个学科最优秀的学者。在这之中,他们通过线上讨论、小型沙龙和大型年会的形式交流不同学科的研究,同时也针对某些问题组织调研或者内参。通过与不同学科的优秀学者的交流,李晟校友深切感受到他们的家国情怀、对社会问题的高度关注与多元视角。其从中汲取到的观点能够有力地对他擅长的单个学科裨补缺漏,和他习惯的视角进行对比和反思,从而不会拘泥于一个封闭的空间。
而担任天津市人民检察院研究室副主任的经历,更是为李晟校友的学术研究开拓了一片实务视角。虽然这一职务并不介入实际个案的研究,更多地是游走于各区检察院进行讲课与交流,但是它仍然让李晟校友对于机关内部的科层制状况和人员生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李晟校友挂职期间正值员额制改革的实施时期,其当时在研究室共事的几位同事如今全都离开了检察院,这一状况也让他看到了司法改革实际上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之间的明显落差。他表示,如果有机会再到实务部门任职,会愿意继续做对比的参与观察,他相信这会加深自己对司法改革的反思。
李晟校友的教学跳出了僵硬死板的模式,其研究跳出了传统的法律问题框架,其思考跳出了单个学科的桎梏,其法律认识跳出了学术的象牙塔。北大的自由成就了他的学术道路,相应地,他也在这条道路上矢志不渝地坚守着对于这种自由的传承。
“乱云”飞渡仍从容
当李晟校友还是一名硕士研究生时,他便成为《北大法律评论》的编辑;此后,他又作为《法律书评》的执行主编,与学术界持续进行着亲密接触。纵观现在的学界,学科内部的分化、评价体制的壁垒、发表文章的功利目的,都使得学者们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受到更多的束缚,也时常导致浮躁的意气之争。李晟校友也因此更为怀念学生时代作为编辑时所感受到的学术氛围。但他深知躺在回忆中逃避现实是没有用的,只有通过一点一滴细微的努力,才能与其他学者一起共同推进学界的改变。
作为学院中分管本科教学的副院长,在疫情期间,李晟校友对于学院网络授课的管理也十分繁忙。师生们能够顺利开展网络教学活动,与李晟校友在背后做出的努力分割不开。他需要在开学之前了解每个老师的准备情况,在开课之后了解教师的到课情况和同学们的反馈。有些没有直播的课程,同学们觉得学起来有些麻烦,他就会与任课老师沟通,让他们尽可能采用直播的形式。他深刻认识到,行政工作说到底是为学院的老师们服务的,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自己的教学科研,但是依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能够让学院获得更好的发展,打造内部轻松活跃的学术氛围,在中国法学界内营造一个比较好的小气候。
除了上述提到的研究方向,他还对法律修辞、中国政法传统等领域感兴趣,期待着后续进行研究。而当被问到对疫情期间发生的热点事件有什么思考,李晟校友表明自己对于信息成本如何影响防控规范的问题以及官僚制与专家的弊端很感兴趣,但不想追逐热点去简单发表意见。他便是这样,在万千气象的学界中,不骄不躁,从容待之。
对于学术研究,他的视角总是张扬而创新,落到实处时却又极为严谨,言语中透着谦逊。而这位张扬又谦逊的学者,心中怀揣的信念不过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一点点地串联起来,“像冯象老师说的那样,将围棋盘上零星的落子,逐渐连成一条‘大龙’,完成整个棋局”。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却依旧让人充满期待。